如果烦人的肾结石
可以自己尿出来
那真的是喜大普奔
但实际能不能自己尿出来
受多个因素影响
在清楚自己能否通过自然排石,排出泌尿结石之前,我们先了解一下泌尿结石自然排石的原理吧。
泌尿结石自然排石很简单,就是肾脏内的结石脱落掉入输尿管,通过尿液的输送,将结石从输尿管排到膀胱,再随着尿液排出体外。
但是,结石也能如自然排石原理这般简单、顺利排出体外吗?
输尿管:结石得先顺利通过我的“考验”。
输尿管,上接肾盂、下连膀胱,是一对细长的管道,呈扁圆柱状,管径平均为0.5~0.7厘米。可输尿管的管径并非都是0.5~0.7厘米,在输尿管全长25~35厘米中,有三处生理狭窄,最窄处仅0.2-0.3cm。
第一处狭窄,位于肾盂和输尿管连接的位置,也就是肾脏出口的位置。
第二处狭窄,位于小骨盆的上口,输尿管跨过髂血管的位置。
第三处狭窄,位于输尿管膀胱的壁内段,也就是输尿管和膀胱连接处的位置。
因此,由输尿管的生理结构表明,要想结石顺利排出体外,结石的直径就不得超过输尿管狭窄处的管径。
若结石超过输尿管狭窄处管径,会怎样?
1.结石卡顿引发肾绞痛
输尿管是一个较“娇嫩”的器官,最怕牙尖角利的家伙,结石一卡在狭窄处,搞得输尿管一哆嗦、一痉挛,痛得那叫一个死去活来,也就是让硬汉都跪地求饶的肾绞痛。
一个重要小知识:管输尿管的神经,和管肠道的神经是同一条,输尿管不舒服,肠道也会跟着遭殃,于是多数肾结石患者、输尿管结石患者在肾绞痛的时候,会伴有恶心、呕吐的表现。
2.结石堵塞引发肾积水
众所周知,输尿管是用来输送尿液的,可结石堵塞在狭窄处,尿液不能顺利排出体外,尿液就会越积越多;积水产生后,“有毒”的尿液会慢慢滋生细菌,感染泌尿系统器官,使输尿管黏膜损伤、充血、肿胀、管腔变窄。
△肾积水由轻变重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联系删除
3.肾功能受损
肾积水是“沉默的杀手”,肾积水一旦发生,肾脏的健康也岌岌可危。
肾脏是一个排尿但不能储尿的器官,而《当代泌尿外科学》多项研究显示,肾脏的尿液存储量只有10ml,远远小于尿液的存储器官——膀胱的储量300-500ml。
长时间的积水,会使肾脏被尿憋得像气球一样越撑越薄,出现感染、积脓、萎缩,直到丧失功能,俗称:尿毒症危及生命。
“自然排石竟存在这么多潜在的危害,那到底多大的结石才能自然排出体外呢?”
事实可能会让患者失望,所谓的自然排石,其实是保守治疗。结石直径在0.5厘米以下,无梗阻、感染的情况下,自行排出的几率相对大些。但是临床上,也有小部分患者不能排出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请联系删除
在自然排石期间,可以通过药物扩张输尿管平滑肌,促进输尿管蠕动功能的同时,再在喝水、运动、跳绳等方法的辅助下,促使结石排出。
超过0.5厘米的泌尿结石,需在专业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后,综合评估确定治疗方式。
而临床普遍认为:
1.您的泌尿结石直径超过0.5-0.8厘米,在无梗阻、无积水、无感染等情况下,可以尝试体外碎石,2次无效者需考虑改行微创手术。
2.您的泌尿结石直径超过1.0cm,或者小于1.0cm但位置特殊、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,直接考虑微创手术。
3.您的泌尿结石如果出现了位移导致的明显症状,更需要及时科学、对症治疗。
划重点
泌尿结石治疗方式取决于结石大小、有无并发症;
结石直径在0.5厘米以下,才能自然排石;
其他情况不可强行自然排石,三大风险危害很大,应根据具体的病情采取个性化治疗。